聆听师道|董世魁:千秋苍茫高原行,绿色发展中国梦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委宣传部以115周年校庆为契机,面向全校,征集115位基层教师的“师道告白”。
董世魁
男,环境学院教授,博导,美国康奈尔大学自然资源系客座教授。200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博士后出站留校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生态恢复与重建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获2016年北京市师德先锋荣誉称号、2015年感动师大新闻人物、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
1、人物事迹
董世魁二十年如一日,长期坚持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金山、“生命禁区”羌塘高原地区及印度和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科研工作。他带领研究团队先后十余次前往青藏高原开展科研工作,经历了高原缺氧的痛苦,遭遇了沼泽地多次陷车、野牦牛攻击的险境,克服了野外宿营缺水少粮的艰辛,获取了数以千计的第一手实验数据,采集了数百份动植物标本和土壤样品,发表论文250多篇(SCI论文9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1部(英文3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奖励计划。
2
知行合一作世范
玉汝于成为人师
在北京师范大学从教的14年里,董世魁一直以陶行知教育家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行动准则。他坚信,做一名教师,就要坚守课堂,重视教学工作。在课堂上,董世魁一直跟学生说:“一个教师一生有两样东西非常重要,即学识和人品。如果非要两者选一的话,人品更重要,因为如果一个人连‘德’都做不到的话,学问再高也不会有什么成就。”他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做到具有高尚情操和渊博学识。
在追求学识的道路上,董世魁要求学生做到“求真、求实”。从2012年开始,团队科研工作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拓展到整个青藏高原,包括青藏高原的“无人区”,比如可可西里、阿里、阿尔金山等地区。野外条件比较艰苦,经常需要扎营露宿,可是无论条件如何艰苦,董世魁一直强调要真真切切地去实地研究考察,必须拿到第一手资料。通过挖掘这些宝贵的一手资料,科研团队为当地稀有动物保护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将建议层层上报,为保护国家一级动物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这丰硕科研成果的背后正是严格遵守德育标准,坚持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的完美体现。
从事环境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来,董世魁认为自己是众多长期坚持青藏高原研究的一名普通科学工作者,始终坚信“只要我们付出努力,我们这一辈的环境问题就能够得到改善,就能够为下一代留一片绿水青山。”保护好青藏高原的生态屏障,一直是他的职业追求和理想信念。
面对思想活跃、思想还不够成熟的学生,董世魁始终怀着“仁爱之心”,像家长一样关心学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做学生的贴心人和引路人。学生生活学习上遇到困难,心情比较低落的时候,也会主动向董世魁倾诉。董世魁会耐心地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心理疏导,缓解精神压力。一位来自农村的博士研究生,因家庭条件不好,向董世魁提出要提前毕业工作,以缓解家庭困境。董世魁鼓励他要坚持继续完成学业,同时每个月拿出一部分工资补贴学生,让学生少一些经济压力,以便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是一种爱心传递”,董世魁如是说,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会将“仁爱之心”不断传递下去,这才是对他最大的欣慰。
3
桃李芬芳天下知
立德树人育英才
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董世魁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精彩的课程。国际视频会议课程:Global Seminar Cours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由北京师范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全球六所大学的著名教授共同讲授,课程内容主要是针对全球的敏感环境问题进行讨论。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董世魁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案例,号召学生以全球共同发展为己任,遵守《巴黎协定》。高深的知识在董世魁的讲解中,变得深入浅出,深受同学们喜爱。这门课程更是荣获“国家来华留学生全英文授课品牌课程”,董世魁表示,同学们对课程的喜爱才是他得到的最大奖励。
“教书和育人是相辅相成,育人要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讲好书本知识,还会把研究中的一些故事讲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做研究就要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作为一名自然科学老师,董世魁也非常注重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2012年,董世魁受印度一所大学邀请做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主要内容是关于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讲解过程中,台下一位印度学者看到学术报告中的一幅地图,马上站起来说:“你这个地图当中为什么把印度的克什米尔地区划到中国的范围内?”董世魁立刻回应道:“这是一个自然的边界图,而且是国际山地发展中心公开发布的图,并没有政治边界线。”这位印度学者继续发问:“作为一名学者,你觉得克斯米尔地区是属于中国还是印度?”董世魁义正言辞地说:“我无法回答您这个问题。我今天讲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共同的责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不是敏感地谈论政治问题。而且我本人觉得在边界问题上,我们没有侵犯任何国家的利益,区域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通过这个例子,董世魁告诉学生,在国外要有理有节,谈到国家利益纷争的时候,一定要坚定自己的原则和立场。爱国不是常常挂在嘴边而已,更多的是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当中。
4
“亚洲水塔”我来守
绿水青山永长留
与环保工作结缘于1995年,1995-2001年董世魁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师从任继周、胡自治、龙瑞军教授。2001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留校任教,先后得到生态学家康慕谊教授、环境学家杨志峰教授等知名学者的指导,将草业科学专业所学与环境科学专业所学密切结合起来,开启了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这一专业方向,与先后招收的1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共同致力于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研究工作。
因申请到环境保护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高寒荒漠区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和综合管理研究”,三年来,董世魁和项目团队20多人克服了种种困难,先后7次进入无人居住的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行程逾万公里,成功实施了研究方案,顺利实现了研究目标,研究成果汇集成书。同时,他得到了“科研工作苦乐并存”的体会,“环保工作任重道远”的心得,“人与自然和谐的环保之道”的感悟。而这次科研活动只是董世魁众多科研项目中的一个,他一年中有半年多的时间奔走在野外,采集第一手实验数据。科研成果被国家环保部门采用,能为保护生态环境献计献策,比他自己得奖还要高兴。
“环保工作任重道远”,站在办公室书架前,看着满架的学术著作、研究成果和最爱的耗牛、羚羊照片,董世魁如是说。“大自然造就了一幅旷美、绮丽的画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保持这美丽画卷的必由之路!”
寄语:北师大建校115周年和青年学子
作为北师大人,祝愿师大的明天更美好,我与师大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如果师大的天很蓝,我的明天会更蓝!
北师大的青年学子们,你们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创造者,我希望你们能用你们今天的所学、所想、所做去影响我们的未来,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
采访|王娟 彭玉婷
文案|王娟 郭文杰
美工|张盼 林晗
监制|陈霄 王娟
公众号:BNU思享者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猜你